为加强学院教师相互了解,强化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2025年1月16日,我院第九期“筑梦环境·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在环境学院二楼E202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做了研究工作汇报,同时邀请了南京大学周东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高彦征教授、南京大学谷成教授和河海大学李轶教授对我院青年教师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和点评。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何欢院长主持,院领导杨燕书记、全院专任教师参加。
本次活动上午场的报告分为3组,13位老师进行了报告。第一组:孔继婕、韦天香、刘旸、黄彬、张艳霞;第二组:陈焱山、邵旻、朱凤晓、张丰源;第三组:雷沛、孟晗、许晓光、张新厚。
周东美教授和高彦征教授认真听取了3组青年教师的汇报,充分肯定了3组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分别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周东美教授指出,科研工作应注重研究的故事性,将各个研究成果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连贯的体系。同时,他指出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下,要精准地选取一个关键点,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从而打造出具有特色和亮点的研究成果。高彦征教授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研究课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挖掘,比如基础数据丰富可以与机器学习相结合,从而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下午场的报告分为3组,15位老师进行了报告。第一组:左淦丞、张国洋、邱金丽、祁承都、史宸菲、何席伟;第二组:李启蒙、季秋忆、吴江、沈楠、赵艳萍;第三组:金鑫、左晓俊、陶美林、徐哲。
谷成教授和李轶教授认真听取了3组青年教师的汇报,充分肯定了3组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分别进行了点评和指导。谷成教授指出,研究应着重关注环境意义,深入剖析成果间的内在关联,持续提升创新性与深入性,并精准把握环境机制。李轶教授指出,研究应适当进行“断舍离”,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赛道。在教学方面,要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在重大成果转化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此外,他还强调可以将人工智能与本专业研究深度融合,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最后,何欢院长对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活动对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及面临形势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教师们应深入思考自身转型路径,同时,要积极投身于学生竞赛、教学竞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团队的交流学习。学院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要为每位教师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学院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助力青年教师拓展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