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环境论坛第82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庆伟研究员和浙江农林大学蔡延江教授来我院学术交流

时间:2025-04-02 15:56:33  作者:  点击:


2025331日,学院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庆伟研究员和浙江农林大学蔡延江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报告在环境学院E202会议室举行,由环境学院许晓光教授主持,五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王庆伟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森林冠层光谱生物学”,介绍了团队在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讲座围绕紫外胁迫响应、光能利用机制和碳周转过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植物胁迫响应方面,王庆伟研究员介绍了该团队对紫外辐射与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交互影响的发现,创新性提出了树木应对强紫外多重胁迫的“物理-生化协同防御”适应策略。在光能利用机制方面,王庆伟研究员团队揭示了森林优势树种和碳汇功能对光斑资源利用的生态位分异规律,提出了基于“外生菌根-根系共生”碳权衡的气候适应新策略。在碳循环研究领域,王庆伟研究员团队首次证实光降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周转的普适性控制因子,系统阐明了其分子机制并构建了区域变化规律的理论框架。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完善全球碳循环模型、准确评估“失踪碳损失”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蔡延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牛羊放牧和氧化亚氮排放”。畜牧业年排放氮素占人为氮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牲畜排泄物是N₂O排放的重要来源。蔡教授系统阐述了畜牧业氮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减排策略。介绍了团队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发现当前IPCC采用的牲畜排泄物N₂O排放系数存在高估问题。在高寒草原地区,牦牛排泄物的N₂O排放系数(0.1%-1.0%)显著低于IPCC缺省值(2%),这一发现为修订全球排放清单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此外蔡教授阐述了团队的创新技术“粪便斑块碎化”,证实该措施可有效降低单位产量N₂O排放,为畜牧业减排提供了可行方案。最后,讲解了在放牧管理方面,团队研究的不同放牧行为(采食、践踏、排泄)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差异化影响,揭示了优化放牧强度对维持草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报告结束后,我院师生就森林冠层光谱生物学、森林碳汇原理等问题与王庆伟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就双碳政策、城市氮碳排放、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方法、畜牧业低碳转型等问题与蔡延江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次报告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全体师生受益良多。

王庆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优青”、辽宁省“杰青”获得者。现任吉林长白山西坡森林生态系统观测定位研究站站长、联合国环境署(UNEP)环境影响评估委员会委员、国际植物紫外研究联盟(UV4Plants)学术委员、Forestry Research副主编,Fundamental Research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植物生态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森林生态与冠层光谱生物学等方面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Journal of EcologySCI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特聘研究员”、日本“藤野先生纪念奖”等荣誉称号。

蔡延江,博士,教授。长期从事土壤碳氮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日本JSPS Fellowship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资助,在Earth-Science ReviewsCommunications Earth&EnvironmentSoil Biology&Biochemistry等地学、土壤学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现任SCI期刊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编委以及期刊Carbon Research、土壤学报和生态环境学报青年编委,同时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和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南京市文苑路1号 邮编:210023 School of Environ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o.1, Wenyuan Road, Nanjing, China, 210023 

联系电话:(025)85891455;传真:(025)85891455;Email:envi@n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