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可追溯到1987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成立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之后,在地理学、化学、能源、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支撑下,逐渐招收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本科生及研究生。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经批准设立“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12月,成立环境学院,学院下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同年,经学科动态调整和遴选,教育部批准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经遴选,顺利晋升为省级重点学科,并在“十三五”重点学科验收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作为学科群成员,进入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成为“一带一路高校环境学院联盟”成员,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2021年,环境科学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顺利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2024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2.11‰,入选江苏省应用转型类优势学科,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十五”以来,我校“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依托“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不断完善和拓展环境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平台;经江苏省教育厅遴选相继批准成立“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开创性地建立了国内首座“水环境生态修复中试平台”;经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遴选,2011年批准成立“江苏省水土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批准成立“江苏省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学院广揽海内外贤才,先后从海外知名大学,国内985高校、中国科学院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来至985、211高校及中国科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7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2人、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人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南京师范大学“鱼跃学者”人才计划3人。目前,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专任教师人数的95.6%、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专任教师人数70%,已经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学缘关系好的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院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素养的生态环境卓越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三全四融’赋能,让每个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理念,坚持“思政+”“科研+”“实践+”“产业+”的“四融四动”人才培养思路,实现培养过程精细化、实践平台体系化、育人模式网格化、人才培养卓越化。学院拥有优秀的本科教学团队,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近三年本科毕业升学率均在50%以上,学生升学去向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佛罗里达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国外高校。学生毕业后服务于国家生态环境管理与保护,就业去向包括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科研院所及环保行业知名企业等,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科研特色不断彰显。在关注传统环境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本学科依托重点实验室及相关重点学科,瞄准环境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研究热点,注重学科融合、培养新的生长点,在生态修复理论与工程示范、多尺度环境演变过程与机制、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区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丰富和发展了环境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百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地方及企业委托课题数百项,有力地支撑了环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院秉承“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师大传统,遵循“厚德崇实、惟诚笃行”的院风,团结协作,开拓创新,面向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坚持“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办学理念,沿袭“协同、创新、务实、开放”的办学模式,以环境领域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创新研究反哺教学,为培养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素养的生态环境卓越人才,为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而努力奋斗!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真诚欢迎海内外优秀学者和学子加盟!
水清澈,土洁净,碧空如蓝,生态优美,我们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数据更新于2024年12月)